要判断一个房间的吸音效果好不好,直接的感受就是站在里面说话或者制造点声音时,耳朵听到的声音和平时有什么不同。比如在完全没做处理的空房间里拍一下手,能听见清脆的回声,像是声音撞到墙壁又弹回来,在房间里来回晃荡好久才消失。这时候如果往墙上挂几块厚实的窗帘,或者铺上地毯,再拍手会发现回声变得短促了,像是有人给声音套了个布袋,让它蹦跶两下就被闷住了。这种变化其实就是吸音材料在起作用,把原本要反射回来的声波给吸收掉了一部分。
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能力差别挺大的,有人觉得泡沫海绵贴满墙面就是好的吸音方式,其实未必。拿手指敲敲薄海绵和厚毛毯就能发现,前者可能只能吸收高频率的刺耳声,比如玻璃碎裂的声音,但对于低沉的说话声或者音乐里的鼓点声,效果就不太明显。有时候在KTV包间里唱歌,明明墙上都是软包,但低音部分还是嗡嗡作响,就是因为材料没处理好低频吸收。这时候要是搬几个布艺沙发进去,或者堆些蓬松的抱枕,可能就会感觉声音变得干净些,那种让人胸闷的震动感减少了。
测试吸音效果的时候,可以尝试在不同位置发出声音,打个比方来简单描述就是站在房间角落大声说话,再走到房间中央重复同样的话。如果角落的声音明显更浑浊,带着闷闷的共鸣,而中央位置的声音相对清晰,说明房间的声场分布不均匀,角落可能堆积了更多反射声。好的吸音处理应该让各个位置的声音听起来差异不大,不会因为换个站位就感觉突然被罩在鼓里。有时候逛家具市场,走进那些摆了满屋床垫和沙发的展厅,会不自觉地压低声音说话,其实就是因为大量软体家具把环境噪音吸掉了,让人产生一种"这里不适合大声喧哗"的错觉。
观察声音消失的速度也是个办法,在空旷的车库里按一下汽车喇叭,刺耳的声音会持续两三秒才消散,但在装满货物的仓库里,同样按喇叭可能半秒就安静了。家里要是刚搬走所有家具,光剩下瓷砖地面和白墙,走路时拖鞋的啪嗒声会特别响,还带着回音。等搬进布艺沙发、书柜里塞满书、窗边挂上双层窗帘之后,会发现拖鞋声变得短促,尾音像是被什么东西突然掐断了。这种细微的变化需要静下心来对比才能察觉,有时候甚至要过段时间再回想改造前的状态,才能意识到吸音效果带来的改变。
不同频率的声音被吸收的程度也不一样,用手机播放一段包含高低音的音乐,在吸音效果好的房间里,高音部分的尖锐感会被削弱,像是有人用砂纸磨掉了边缘的毛刺,而低音也不会轰隆隆地撞胸口。如果听到高音发闷、低音发浑,可能是吸音材料铺得太厚实或者位置不对,把中高频吸得太多,低频却没处理到位。有些老式电影院翻新后会让人感觉对白不够清晰,就是因为过度追求吸音而破坏了声音的平衡。
动手测试时不必追求专业设备,用日常物品就能比较,把两个材质不同的枕头分别举到耳边拍手,绒毛枕吸收的声音比化纤枕更柔和;把衣柜门打开和关闭时对着里面喊话,装满衣服的衣柜会比空衣柜更快吞没声音。这些简单的对比能让人直观感受到,吸音效果其实就藏在生活细节里,不需要复杂仪器也能体会得到。关键是多留心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,慢慢就能积累出判断的经验。